萧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?

萧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,用竹子制成,有洞萧(北萧)和南萧之分。洞萧,直径2.2厘米左右,长60-~80 厘米,传统上是6孔,也有7孔,现在多见的是8孔。顶端是吹孔,一般多是U型吹口,也叫凤凰萧。

萧的历史非常久远,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。其后的壁画、石刻中多有所见。汉代以前,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篷,所称萧的是排萧。

汉代时,箫被称为“羌”,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、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,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,经过发展,逐渐演变成6孔,和今天的萧非常相似。西晋乐工列和、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(前五、后一),其形制与今天的己非常相似了。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,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(),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,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。魏、晋、南北朝时,箫己用于独奏、合奏,并在乐队中使用。唐宋时期的尺八、箫管和竖篷,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的前身。为区别横吹的笛子,明代将竖吹之篷称为箫。到了清代,箫的形制与现在就完全一样了。的品种很多,常见的有紫竹洞、玉屏箫、九节箫等许多种。

相关推荐: 《水游传》是一本什么书?

《水许传》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。又名《忠义水浒传》,一般简称《水浒》,作于元末明初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 写成的章回小说,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。《水浒传》原名《江湖家客传》,《水许传》的题日是由罗贯中所命,在当时为禁书。《水浒传》的作者历…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