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辞

《楚辞》

     《楚辞》,顾名思义就是楚人所为、楚地所生之辞。在兴起之初,它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。

楚国诗人在作品中或者自称为诗,或者自名为诵(颂),或者因袭乐章之名,称为九辩、九歌等。“楚辞”之名始见于汉初的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,以后沿用不变,就固定为这种文体的名称。

     西汉末年,大学者刘向将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等的创作和汉人的一些拟作,包括屈原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天问》《九章》《远游》以《卜居》《渔父》《招魂》、宋玉《九辩》景差《大招》贾谊《惜誓》、准南小山《招隐士人东方朔《七谏》严忌《哀时命》、王褒《九怀》刘向《九叹》,计16篇,汇为一编,名为《楚辞》。于是,《楚辞》又成了仅后于《诗三百篇》的一部古代诗集。东汉王逸又为《楚辞》作《章句》,并附入己作《九思》,全

书遂成了17卷,就是现在流传的本子。

     《楚辞》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首先,其诗歌已不再是群体创作,而是诗人的独立创作,特别是屈原的作品,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、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,标志着古代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。其次,《楚辞》的作品以参差灵活、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和宏伟的结构,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,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,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的重大解放。尤其突出的是,《楚辞》重在以华美的文辞、奇特的想象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,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,从此使中国诗坛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。《楚辞》和《诗经》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,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深远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
)">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