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(中国古代文体)
赋是文体的一种,它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制的特点,是汉魏六朝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。
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说:“然赋也者,受命于诗人,拓宇于楚辞也。”这是说,赋是由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发展而来的。《诗经》是赋的远源,《楚辞》是赋的近源。
赋的另一个渊源是战国时代游士的“设辞”。游士们为了在各国君主面前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才能,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,往往随意编造故事,以夸张的对话体来展开论辩,这就是所谓的“设辞”。在《战国策》和其他书中,这种例子是很多的。到了战国晚期,出现了荀子的赋篇和旧题为屈原的《卜居》、《渔父》,以及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、《风赋》等,在精神实质上也受到了设辞的影响。
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,即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中所说的“铺采摘文,体物写志”。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,可以说这个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。例如司马相如的
《上林赋》,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、山形、虫鱼、鸟兽、草木、珠玉、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、宴乐等情况,真可谓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。
从形式上看,诗、骚和赋都是押韵的,这是三者的共同点。但是一般来说,诗以四言为主;骚一般是六言,或加兮字成为七言;赋则字数不拘,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。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,诗、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。诗、骚在句与句之间,特别是段与段之间,偏重内在的联系,极少用连结的词语。而赋则与散文一致,多用连结的词语。
汉代著名的赋家有:贾谊、枚乘、司马相如、东方朔、王褒、扬雄、班固、张衡、赵壹、蔡邕、祢衡等。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