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建王朝的职官制度是怎样形成的?
当部落结为联盟,逐渐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时,国家就从原始社会中脱胎而出了。至商代,在中央的职官大概有四类:一是国家政务官员,二是宗教事务官,三是事务官,四是王家服务官员,并且逐渐形成一定的体制和分工,从“两寮”“六大”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。
西周早期是由“卿事寮”和“太史寮”执掌国家各项政务,分辖司土(徒)、司马司工(空)、太史、太祝、太卜等“六大”以管理各项具体政务。但这种分工是很不明确的,职事划分也还没有严格规定。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,文武分职才逐渐明朗,国家管理制度趋于系统严密化。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,确立于秦汉时期。秦汉以丞相太尉、御史大夫为三公,东汉以太尉、司徒司空为三公,辅助皇帝处理政务。九卿是奉常郎中令等中央各行政机关。
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: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二相、八公、诸省、诸监诸台、诸卿、诸卫等为顺序的中央行政组织这个时期的禁省官、宫中官、外朝官的区分更为明晰,并因此形成尚书省、中书省、门下(侍中)省对峙和三省交互辅政的局面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。
唐代行政法典一《唐六典》以三师三公为首,以下按省、台、寺、监、卫、东宫官为序,但在实际上是以三省(尚书、中书、门下)六部(吏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)为中央行政管理的核心。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