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公主”一词是怎么来的?

“公主”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。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,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,自己不主持婚礼,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。“主”就是“主婚”之意,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,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“公主”了。《史记·吕后本纪》裴骃集解引如淳日:“《公羊传》日‘天子嫁女子于诸侯,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’,故谓之公主。”

在这一时期,称为公主的并不仅限于皇帝的女儿,诸侯之女也可称公主。到西汉时,称谓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就更严格了,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“公主”,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“翁主”。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“县公主”,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、涅阳公主。舞阳、涅阳都是县名。晋朝的公主则是“郡公主”,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,后来有人将“县公主”和“郡公主”简称为“县主”和“郡主”。

唐朝时,太子的女儿为郡主,诸王之女为县主。到北宋徽宗时,曾恢复古称,改公主为帝姬,如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。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,郡王的女儿为县主。清代凡皇后所生的女儿,称“固伦公主”妃嫔所生则称“和硕公主”。“固伦”“和硕”是满语,前者是“国、至尊”的意思,后者是“一方”的意思。特别要说明的是,清朝皇帝的女儿叫公主,“格格”是指王爷的女儿,“格格”原为满语的译音,是“小姐”的意思,所以将皇帝的女儿也称为格格其实是有误的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