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刻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?

篆刻有广义与狹义两种解释。狹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,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。公元前 1300 年前,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,在春秋战国之后,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,印章更因作为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,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,亦具有生活联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。

中国的雕刻文字,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,接着是秦刻石、汉魏六朝的碑志、摩崖造像,以及无数镜铭、瓦当、砖文、陶文等,这些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篆刻。现今我们谈‘篆刻”仅限于 “刻印”方面。至于印章起于何时已不可考,但从冬种出土的遗物,可断定商周已有 “印”的存在与使用,当时无论官方或民间都把印称为“鉥”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皇帝使用玺印的材料“玉〞,因此天子所使用的印,就由“鉥”变为“玺”,士大夫及平民就以“印”代替。到了汉朝,天子之印仍称为 “玺”;平民所使用的称为 “印”“印信”“信印”。武则天当上女皇后,认为“玺”和“死”的音很相近,故改“玺〞为“宝”。此时印章在民间产生刷变:印用红色印泥来盖,故称印为“朱记〞,简称“记”。宋代的印章使用广泛,常将印章盖在图书或图画上,故又把印称为 “图章”。

元朝时期印章又出现另一面目:常在汉宇旁边加上蒙古文。到了清朝,篆刻风气大盛,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。至于民国以后,依民国十六年(1927 年)所公布的《印信条例》印信分为:“国玺”“印”“关防”“职章”“图记”等五种。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,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,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而言,古印提供了重要信息。

相关推荐: 门神有着怎样的传说?

门神是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信仰,可道过年过节,人们便会在门上贴门神像,人为这样可以辟邪除灾,保佑平安。门神的信仰源自原姶自然崇拜。 相传,在上古的时候,度湖山上住着名叫神茶和郁垒的两兄弟,山上有一棵树荫如盖的大桃树,每天鸡叫时分,他们便在桃树下检阅夜出游荡的…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