唢呐何时在中国普遍流行?

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,其音色明亮,音量大,管身木制,呈圆锥形,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,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(称作碗)。所以也称喇叭,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,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 “人音”。唢呐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、秧歌会、鼓乐班和地方曲艺、戏曲的伴奏中应用。经过不断发展,丰富了演奏技巧,提高了表现力,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,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、歌舞伴奏。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、阿拉伯一带的乐器,就连呐这个名称,也是古代波斯诺的音译。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,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 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己有吹奏呐形象。在700多年前的金、元时代,传到中国中原地区。

到了明代,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:明代正德年间(1506 ~1521年)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。到了清代,呐称为 “苏尔奈”,被编进官廷的 《回部乐》中。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。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 月20 日,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相关推荐: 漆器最早出现于何时?

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、美术品等,一般被称为〝淡器〞。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,据有关资料记载,早在 4200 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,到战国时期,漆器制造更加发达。在汉代,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。唐代的漆器实…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