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琴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?
“胡琴”顾名思义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,就是胡地的琴。具体来说,“胡琴〞是蒙古族一种弓拉弦吗乐器。古称胡尔,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,意为勺子琴,简称西胡。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。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,也称马尾胡琴。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。到了北宋初年,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。这种胡琴,是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。北宋元丰五年(1082年),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宋代军队中,就已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拉奏的胡琴。到了南宋,胡琴己比较流行。元代时,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、融汇的增多。胡琴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点,有了改变,形状与今天的二胡己经比较接近了。元代的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,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。明代时,由于戏曲、曲艺和民问器乐合奏的兴盛和繁荣,胡琴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。
明末清初,胡琴传到藏族聚居区巴塘(今四川西部),颇受民间艺人欢迎,并就地取材做成了牛角胡琴。清代时又出现了四根弦的四胡、伴奏京剧的京胡和伴奏梆子戏的板胡等。为满足伴奏不同的地方戏曲和演奏民间器乐的需要,形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纷纷问世,如广东的粤胡、湖南的大简、河南的坠胡、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壮族的马骨胡等。
类书,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,因博采群书,分类编纂,故称“类书”。举世闻名的明代 《永乐大典》,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,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。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鉴于古今事物散记手各书,不易查阅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命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人,…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