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阴阳学说?

阴阳学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,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。阴阳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了,周朝以后形成一种学说,《易经》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,形成系统、完整的阴阳学说。阴阳的概念最早是来自阳光的向背,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,背阴的一面叫阴。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,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,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。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有阴阳互根、阴阳对立、阴阳转化。阴阳互根,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,具有互相依存、互相为用的特点,处在一个统一体内。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,即没有阴,阳不能存在;没有阳,阴也不存在。《易经系辞》曰:“日往月则来,月往日则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。〞俗话说的 “风水轮流转”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产生的结果。

相关推荐: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书是什么?

《夏小正》是我国爽存最早的丈献之一,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。隋代以前,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《大戴礼记》中的一篇,以后出现了单行本,在《隋书、经籍志》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。《夏小正》由“经”和“传”两部分组成,全文共400多字。它的内容是按一年12个月,分别记…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