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人怎么计算时间?

许多古典小说中在形容时间上都曾提到“一灶香的工夫”,可见,以燃香来计时是古人最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。据说,这个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,这种计时方法很方便,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,而且香制作方法简单,携带方便,还能营造气氛。古时的香多为手工制作,但并不是可以随便做的,也有一定的标准,一炷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,即现在的一小时。在文学作品中,我们还常见到古人喜欢说一袋烟的工夫、一杯茶的工夫,它们所指的时间一袋烟大约5 ~ 10分钟,一杯茶大约 15~ 20分钟,这些计算时间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约数。在周代时,漏壶计时器已问世。仪器上面是一个漏水壶,下置盛水箱,插着竹箭,筋杆上刻有时辰刻度。因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往下滴漏,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,水面所对的刻度就表示着时间。我们现在所说的〝铜壶滴漏” 就是这种计时工具。汉代的日晷,隋代的钟车、漏车、鼓车,唐代的“水运浑天铜仪”都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。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制“大明殿灯漏”更为复杂,自动化程度更高。到清朝时,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人中国,原来的计时工具就相继被取代了。

相关推荐: 春节是怎么来的?

春节,是农历的岁首,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。 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“春节”的风俗。古代过 “年”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,而是在“腊日”,即后来的“腊八”。南北朝以后,把“腊祭”移至岁末。到了民国时,改用阳历,才把阴历年叫“春节”,因为春节一般都在…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